“新零售”崛起 小网商面临严峻考验
2016-11-24 16:48:26

今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最终以1207亿元交易额拉下帷幕,然而,热闹背后,却是和阿里GMV一样逐年放缓的交易额。

按照公开数据,今年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幅为32.35%。而在去年,这个数字为60%,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高达1800%。

虽然有巨额交易量的累积下增长空间变小的客观原因,但实际上,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阿里巴巴曾经引以为豪的成功三要素——电子商务、物流和金融业务,已无法构成稳定的“铁三角”了。

在电子商务领域,除了面临常规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在一些垂直细分领域,更多的电商平台正在分散阿里巴巴的流量。

举个例子,从2008年开始,时尚类商品成为网民网购的最大商品品类,其中服装交易量自2007年开始超过手机数码等商品位居第一。2008年12月,聚焦在品牌服装限时打折销售的唯品会正式启运营。而后,2010年,聚焦于女性美妆的聚美优品上线,利用大平台无法就此细分领域调动资源规模性投入的劣势,趁势攻入垂直B2C市场的空档期。

当消费者已经厌倦了大海捞针似的寻找,品类繁多反而成了淘宝的劣势。

甚至,在淘宝上出现一种极端现象,当一款商品成了“爆款”,全网的商家都开始销售同款产品,导致平台体验越来越差。

除此之外,一直采取“轻资产”战略的阿里并没有雇佣专门的快递人员,而只是搭建“菜鸟”物流平台,与几大物流公司保持合作关系。

尽管催生出了圆通、中通等快递行业的上市公司,但当电商平台数量增多,快递公司注意力分散的时候,缺乏自控采购、库存、配送、仓储一体化的劣势就显露了出来。

然而,这样的物流方式似乎一直是在替他人做嫁衣,尽管催生出了圆通、中通等快递行业的上市公司,但淘宝对快递公司的投递质量把控能力却日渐减弱。

在阿里平台上,淘宝和天猫主要依靠商家自己负责物流,而淘宝推荐的物流公司有二十多家,对实际的物流操作事务几乎管理不到。这不仅引发出一系列错送,误送,甚至,在今年五月,四通一达五大快递公司参与淘宝刷单,利用投递‘空包裹’完成虚假交易的新闻爆出,还引发了用户对淘宝商家信誉的质疑危机。

并且,随着淘宝递送量的激涨,多数快递公司的扩张速度已经难以与其匹配,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双十一大会上,马云称,看到流量下来,我松了一口气,“接下来要把六七亿的包裹送出去,那是非常难的”。

而“铁三角”的最后一项,金融业务,除了面临来自腾讯的冲击,对金额和转账次数的政策管制,也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加上了一层紧箍咒。

谁会被甩下车?

2008年,为了突出互联网企业的优势,马云曾拿国美做了个对比,称“它要增加一万个客户的流量,必须买一大堆店,搞无数的配送体系,我们增加一万个买家,就是加一台电脑,两千块钱搞定了”。

而现在,为了突破即将到来的天花板,阿里也要开始进入“重资产”投入阶段。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马云就启动了“线上到线下”的策略,去年8月,阿里巴巴斥资45亿美元入股电子产品及大家电零售商苏宁云商集团,成为第二大股东。

今年年初,国内第一家生于互联网的百货门店——银泰下沙工厂店开业,取义“蟠桃”的淘品牌不断入驻该店,截至“双十一”,已有近40个淘品牌入驻。11月6日,一家近500平米的淘品牌集合店在杭州银泰百货下沙工厂店正式亮相,已与天猫自动同价,货品、价格、仓储、物流、结算也实现线上线下完全融合。

不过,这辆已经几乎满载的顺风车如果要调转车头,再载上一批实体零售商,那么就注定要有一批人先下车。

从阿里近几年宣传的风向就可看出,过去一段时间,阿里正在努力淡化淘宝,强化“天猫”。“双十一”庆典的名字,也从“淘宝双十一”,“阿里双十一”,变成了“天猫双十一”。

这一方面是因为,天猫对阿里巴巴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去年全年,它为集团带来的商品价值总量为1360亿美元,正在不断接近淘宝2580亿美元的销售额。

另一方面,相比淘宝,天猫更加规范。淡化淘宝,可以淡化品质风险,以免在这个大盛典给外界留下不良印记,尤其对于美国资本市场而言,这一点尤为必要。

天猫平台上有三种商店,其中,旗舰店由品牌自己运营,专卖店由品牌授权的商家建立,专营店则是经营多品牌商品的店铺。比起天猫,淘宝的商家大多是家庭经营的小店,在监管难度上要大得多。

种种迹象表明,阿里巴巴正在将注意力一点一点收窄,到了下一阶段,“新零售”下搭车的商家数量,可能会比天猫平台的店铺数量更少。

实体店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开辟速度都很有限,而高成本更是小商家所无法负担。能够有资格进入阿里线下实体店的商户,必定是拥有良好口碑的原声淘宝店或是原本就驻扎在商场的大品牌。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是否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已经形成特色和知名度的原生淘宝品牌将继续跟从阿里走进线下商城,大品牌借助阿里的大流量成为利益收割者,而小商家,或许难逃在洗牌中自我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