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缺失的直接恶果,诈骗案件多年来一直呈多发、高发态势。随着网购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信诈骗案接连曝光的同时,无孔不入的诈骗团伙也逐渐将触角伸向了电商领域。在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包括电信、快递、银行、电商和社交等平台,都涉及到个人信息环节,一个环节出现纰漏便会给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要真正改变个人信息“裸奔”的情况,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多方力量。
网购诈骗屡现
在网购日益盛行的今天,诈骗分子伺机而动,精心策划着各种网络骗局,让不少消费者“中招”。扬州消费者张女士(化名)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几件装饰品,成功付款后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该店客服人员,并清楚地报出了快递单号、收货地址等信息,随后以系统异常,需先退单再重新购买,并从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为由,骗取张女士3万余元。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诈骗分子多是冒充平台官方的客服人员,以“系统异常”、“系统升级”、“缺货”、“订单取消”等为由诱导消费者办理退款,以QQ、邮箱、电话、微信等形式发送“钓鱼”链接,引诱消费者打开钓鱼网站链接,盗刷其账户财产。
值得警惕的是,不法分子还想尽办法利用电商网站的一些正常服务功能,比如用户个人主页、订单详情、收藏功能、地址栏等这些可进行文字编辑的地方添加“系统通告”及“钓鱼”链接,以降低受害人的戒备心理,赢取他们的信任。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在网络信息高度共享的今天,多数网民都已习惯于邮箱和平台账户绑定,共用一套用户名和密码,且没有定期修改的习惯。不法分子通过破解用户邮箱等多种非法渠道盗取用户账户信息,用同样的密码尝试在不同电商平台进行“撞库”,窃取用户订单信息,甚至通过在官网植入钓鱼链接更改订单状态,使其产生问题订单,诱骗消费者进行退款操作。钓鱼诈骗之所以能够让不法分子百试百灵,大多因为其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用户的基本消息,信息安全的缺失几乎让消费者处于“裸奔”状态。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同时,这份报告还显示,我国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37%的网民因网络诈骗而遭受经济损失。另据网络诈骗全民举报平台——猎网平台于2015年底发布的《现代网络诈骗产业链分析报告》初步统计,在中国,从事网络诈骗产业的人数至少有160万人,“年产值”超过1100亿元。
防骗多管齐下
我国政府正多方努力加速整治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有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开展了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截至7月全国公安机关已累计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缴获信息230余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35.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610余个。另有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30日,各方积极配合打击防范改号软件诈骗行为,累计屏蔽搜索结果超过1亿条、删除下载和链接信息23392条;联动“安全百店”106家App应用商店累计下架657个改号软件App;电商平台累计发现并下架改号软件产品320个,处理商户166户。
尽管社会各界已通过各种手段遏制网络诈骗,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人信息泄露所导致的问题频发其核心仍在政府监管层面。据相关专家分析,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必然要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之路,不过,政府监管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是核心。企业在风险监控、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上能力有强有弱,有的企业投入多、技术更先进、效果更明显,有的企业则对该方面投入少、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消费者而言,除尽最大努力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外,当务之急在于提高安全意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诈骗手法。不过,由于消费者权利一旦受到侵害维权艰难,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只有政府在监管层面强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