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人心中1111次感叹:商业智慧的期望
2015-11-10 15:55:33

双十一的仪式感

2014年11月10日下午,办公室有人在放家驹的《海阔天空》,激昂的旋律触动了我的神经,我便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反复播放,直到热泪盈眶。那种即将赶赴战场的豪情,至今记忆犹新!

买买买

之后当然是各种热血沸腾:嘶声力竭的呐喊、喷射的香槟、以及竭斯底里的摇滚,还有那堆到天花板的红牛和一捆捆摆在取餐台上的现金。

双十一,潜移默化的成为电商从业者的仪轨,虔诚的仪轨!

我至今不确定是先有“光棍节”还是先有“双十一”。也许淘宝的双十一和光棍节互相搭了便车,也许当时淘宝选择这个时间,仅仅是因为10月和12月都有节日而十一月没有,而且恰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需要添衣服、添被子、买取暖设备的时候,所以不管是出于什么缘由,你都不得不佩服想出这个主意的天才!

这是一次纯粹的创新:先是光棍节,然后光棍节往情人节靠,接着是全民购物节,到如今的全民娱乐节!

2009年开始到如今,“双十一”已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网购交易日。去年571亿元的销售业绩让世界错愕,也许今年的数字将再次突破想象。

民俗化的双十一

老婆昨晚回家,边贴面膜边拿起手机刷淘宝,然后家里的净水器、空气净化器、智能开关、老人的手机等换了个遍。

还在读大学的侄儿也在微信里炫耀他的一部新手机。我问他,你不是前几个月才刚买一部吗?他说那个不好用,双十一降价就换了!

网购

一个消费主义的狂欢节就这么开始了。接下来,就是等待最终的数据以何种姿态超越去年那个571亿的数字。

很多消费者正如笔者的太太,一些并不急需的消费,在这个人为的购物节里被迅速激活放大,双十一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产品需求而是情感需求!而这种转变,也许会随着全社会商业力量的推动变成一个被一代一代继承的民俗。

前天立冬,一个朋友约我去他家里吃饺子,我问他,立冬要吃饺子是你们的民俗吗?他说每年吃习惯了,主要是忙了大半年了对自己和家人算是个犒劳!

双十一也是如此,很多人说他价格其实并不便宜甚至坑人,但是转念一想,年底了天冷了犒劳下自己,没有双十一双十二也是要买的。只是每年习惯了这个四条棍的日子里消费,久了就成了习惯!

今年阿里以及京东都在双十一重金投入双十一晚会,其实就是要把双十一打造成像春晚一样的全民盛宴,想买的不至于无聊等待,没买的看了节目也有了购买的冲动,再留下几个耳熟能详的段子,年复一年就自然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民俗。

多年后也许不一定还是天猫主导这个节日,有了更多选择,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这一天买便宜货成了习惯,就像欧洲的圣诞折扣季!反思:过度商业化是对还是错?

当铺天盖地的双十一口号拥挤在各大网络平台以及电商从业者的朋友圈时,也许你会有一种商业的暴力的感受,有一种虚拟社会的环境生态压力。

双11口号

虽然平台也在努力作出一些改变,但电商的狂欢,无论如何包装,都难以淡化其背后功利性的商业诉求。

过度的商业化到底有错吗?这里我引用一段天猫前负责人乔峰的一段话:

电子商务最伟大的地方,恰恰不是大家所提到的激发了这些非理性的消费,我个人理解的是我们激发了所有中国消费者一个平等消费的需求。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三四线城市,也在花一千块钱的东西跟北京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电子商务的话,优衣库是不会到三四线开旗舰店的,但是三四线城市不喝咖啡吗,在三四线城市,一杯速溶咖啡还要三四块钱,我们就是在做这些事情。

我们做的事情,会有一部分非理性需求,但是在这个地方,我开心的是,不管是什么需求,不管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是能够被满足的,不像传统渠道,及时理性需求,还得去北京、上海才能满足。电子商务最大的核心价值就是提供平等,这是我认为的核心价值。”

再换一个角度思考,我是学经济的总喜欢丛经济学的角度来评判一件事。双十一,对消费者而言,因为很早就预期到双十一的商家会进行“降价折扣”等活动,在前期会有一定的消费抑制行为,这个是比较特殊短期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另外,消费者行为还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就是从众及炫耀心理,这些因素会夸大对其对商品的偏好,增加需求!而且,在当今中国这个消费严重抑制储蓄奇高的国度,这一点丛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显得多么可贵。

再来看商家,所谓的促销奇招不外乎价格歧视,例如“前一万名免单”“买3免1”或者类似的对不同消费者进行不同定价策略。从而获得更多垄断收益!(这里的收益不单指利润,还包括用户的点击收益,这些点击用户后期的重复链接收益,如果商家还停留在追求当天销量和利润的阶段,双十一其实很难实现。)

似乎是一个三赢的局面:消费者主客观需要得到满足,商家收益提高,同时政府获得更多税收。

阴霾:被渠道迷惑的制造业之殇

我们不能只看光彩而忽略背后的阴霾!

我记得苏宁过去讲过:“渠道是工业的咽喉。”那时总觉得这话太霸道,现在看来说的并不过分!制造业真的被商业平台掐住了脖子!

消费主义的狂欢难以掩盖制造业的危机,东南沿海及江浙一代的消费品制造企业危机频发,许多制造业大规模关并、迁移,一些项目外迁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区域。还有就是刚刚被美国提到国家战略地位的TPP,更让中国的制造业蒙上了阴影。

可这难道是渠道商的错?我认为未必,在制造企业与消费之间,其实是信息的割裂,制造商根本无法根据消费动向做出精准的响应,从而免除许多信息不透明带来的商业风险。

很多制造企业被双十一的消费狂欢所迷惑,从而带来大面积的产能过剩,他们只是一厢情愿的希望消费者买,而从来不考虑消费者是否需要,无法直面消费者最本质需求是制造业危局最大的症结所在。

期望:让互联网大数据构建智慧商业

所以,这里做个判断:在经历消费的狂欢之后,互联网必将开启新的使命,用大数据和信息化重新激活制造业!

制造业以往不是没有在这些方面努力过,但是无论是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力还是资本市场的吸金能力,都被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远远甩在身后!

不过,相比较新兴的互联网及服务行业,我本人还是更推崇制造业,我认为制造业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立国之本。我对互联网世界的颠覆与革命一直欢迎但充满谨慎。

当移动互联网潮流不可阻挡时,对于制造业、实体经济不断贬抑时,也许正是的泡沫即将来临之时,制造也一定会重新回来,因为没有制造业与实体经济,互联网也会失去成长的土壤。当然,最理想的模式是互联网作为工具与信息化平台内嵌于传统行业,成为新的融合体——完全基于大数据需求判断的智慧制造!

商业演变到现在,我承认互联网确实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正向巨变。但冷静又想,我们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生产总值靠什么换来的?据考证,我们每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耗费的是日本能源的11.7倍,是法国德国的7点几倍,表面繁荣实际是一种低效的繁荣!

当然,也要看到商业平台的改变,今年他们给双十一灌注了更多例如全球化、生态体系等内容,而且也在希望通过他们的平台效应渗透到上游的制造,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做到更多定制化服务。

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平台仍需要更加努力的淡化追逐利益的数据,淡化那些充斥于整个世界的火药味和低俗的双十一语言,应该扛起更大的责任,引导和净化市场,并加速对外输出,为制造业寻求更多的市场和用户!

除了平台,品牌能?能做什么?我想起柳冠中的一段话:

“设计实际上是引导我们的行为的,它不说教,而是在不知不觉地引导着我们的行为。在使用过程中引导你的使用方式,引导你的行为,让你往健康文明去发展。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商品是引导你奢侈,引导你浪费。

我们看到市场在狂欢,让你购买商业集团所构筑的所谓幸福模式,你想想你们消费了,你们的后代呢?设计是唯一的售前服务,事前干预,不要等事后,等事后就晚了!”

同样是面对浮夸,我们仅仅在苛责的要求商业平台,而放纵自己去逐利显然是一种自我欺骗,作为品牌,应该更加坚定的用设计和产品去告诉用户什么是对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