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端电商的供应链,走秀网创始人纪文泓自问最有话语权:在过去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主导的走秀网把主流的代购、自营、国内经销商合作等全部体验了一遍,而当发现这些路子都走不顺时,他又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模式,直接跟海外线下零售店的“赢家”合作,将对方的全线货品同步到走秀网。
为赢家开“分店”
上周,走秀网意大利分公司的负责人给纪文泓发来了邮件,称部分意大利的线下时尚店变得更勤快了,因为他们在当地听说和中国一家叫走秀网的平台对接,能更快地将货品卖到中国去,轻松赚取更多收入。
现在在走秀网的货源版图里,意大利超过70%的线下名品店都成为了它们的供应商。众所周知,供应链一直是高端电商最难啃的硬骨头。过去的7年里,纪文泓不断在试错:他对南都记者说,“主流的做法是采用代购,但很零散,所选的也不见得都是好货;试过自营,但容易积压库存;找国内经销商供货环节太多,而且假货问题没法控制;跟eBay等海外电商平台合作也还是很难保证货源”。
他为此苦恼不已。
直到去年,海外生意红火的欧美名品店引起了纪文泓的注意。他分析,线下店的竞争那么激烈,能成为赢家的必定很懂行业,尤其在选品方面有很强的能力;高端电商讲究的是对流行风向的把握,比起国内的买手,他更青睐那些浸泡于时尚之都、有几十年经验的行家。
中国对奢侈品和时尚品牌的消费十分巨大,很多欧美名品店都想把商品卖到中国,但却不太愿意自己去搭建电商。想想看,做门店用简单的ER P系统就行,因为商品就摆在那儿,不用太多的描述,但如果做电商的话,得重新梳理每件商品的细节信息,耗时耗力;这还只是前期的工作,之后的运营、售后可能面临更多问题。“太麻烦了,很多店面懒得这么做。”纪文泓兴奋地说,这对于走秀网来说恰恰是个机会,可以通过帮他们做线上的事情结成合作伙伴,将对方的全线货品同步到走秀网。
不过,能成为赢家的名品店都不愁销路,合作积极性有多高呢?
纪文泓坦言,他们确实没什么库存,到季末基本上都能清理掉,问题是以一个怎样的价格卖出。事实上,随着竞争加剧,很多门店最后都难逃大幅度降价的命运,而此时走秀网的出现,相当于给他们在线上开了分店。“从货品拍摄、上架,到IT系统、运营,全部活我们干,他们其实没投入什么,在网上卖多少都是额外的收入。”
果然,很多名品店愿意合作,走秀网在全球十多个国家一共谈下了超过600家,其中在意大利的合作门店最多。将他们所有商品都搬到线上,工作量相当巨大,走秀网把部分外包,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技术上,即把每个门店的系统都接到他们的系统。“对接数据没什么困难,但标准化很麻烦,比如每个国家对尺码的表达不同,需要转换成中国消费者习惯的说法。”纪文泓告诉南都记者,前后耗费比较长的时间,要做好不容易,这也是他不担心同行跟进的原因。
男性用户过半
今年第一季度,走秀网基本上能做到每天上2000万件海外新品,预计第二季度能翻倍。由于帮名品店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方愿意给出最优的折扣,现在走秀网的价格基本上都是欧洲零售价的6-7折,超过80%的商品低于香港零售价。
“跟各国名品店合作以后,我们了解全球著名品牌的定价规则,也清楚价格洼地在哪里。”纪文泓说,走秀网内部有一个定价地图,知道自己的价格在行业内处在哪个位置上,因为没有中间环节、货源距离缩短,消费者能享受到比较深的优惠。他甚至授权走秀的一线客服,如果有用户提出哪个网站的价格比他们低,可以降到跟竞争对手一样。
从走秀网的内部数据来看,目前女包和男装最好卖,1000万注册用户里男性占了一半;平均客单价约1500元,复购率从去年的60%多提高到85%,而退货率只有7%,远低于电商同行的30%。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在退货时不用像在其他网站那样填写原因,不喜欢直接退就行;走秀网收到以后也并不退回给门店,除了部分确实有瑕疵不能卖以外,其他品质没问题的会重新回到走秀网上销售。“通常很快就能卖出去,而且还是按原价。”纪文泓对南都记者说,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最开始选品的重要性。
试水社区化
突破最核心的供应链制约以后,接下来走秀网面对的是用户的维护和拓展。在纪文泓看来,高端时尚商品不是刚需,不能只是硬生生地卖货,他打算探索社区化,围绕生活方式,打造高端人士分享交流的圈子。
“我们在做商品推荐的时候,下意识会推那些名气大的品牌,但其实有不少新品牌,商品都很有设计感,只是因为不是被那么多人所熟知,运营人员怕卖不动,于是不敢贸然去推;要是以后放在社区里,让有共同爱好的人相互影响和推荐,也许效果更好。”他对南都记者说。
与此同时,走秀网也在策划线下活动。最近正在筹备的是组织几十位走秀网的V IP会员到意大利了解当地的时尚产业,比如参观手工制鞋作坊、看看顶级皮的生产过程,意在增加会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创业ID
企业名称:深圳走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时间:2008年
创业地点:深圳
创始人:纪文泓
商业模式:高端电商平台,货源对接欧美名品店。
融资情况:今年5月宣布获得C轮3000万美元融资,怡和联创领投,KPC B等原机构投资方和创始团队跟投。